“有生之年與你相逢,相遇以后,卻讓你一生改變。”歲月神奇,把那過往的歲月定格在記憶里,只那么一眨眼便平添了臉上的幾道皺紋。然而在蓬勃發展的農墾事業中——
他們,永遠年輕!
——謹以此文獻給擁有農場情緣的人們
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他們的腳步,踏出了天津農墾的路。他們一路走過,書寫了天津農墾光輝的歷史。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20世紀60年代末農墾改為兵團體制,全國各地大批的知識青年加入到農墾建設的行列。當時還是農墾建設新成員的青年們,到現在恐怕連年齡最小的都已經過了知天命之年。他們把青春的汗水灑在了這片終生為之奮斗的土地上,用飽滿的激情給平淡無奇的歲月加溫。
毛主席七律《到韶山》中有“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詩句,說的是革命者為了實現心中理想,擁有一種立壯志不怕犧牲的精神;將這種犧牲精神化用到農墾建設里面,就是農墾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奮勇精神,就是“干在工地,吃在工地”的奉獻精神,就是“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實干精神,就是“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開拓者精神。有一首詩歌中寫道:“誰去療治腳底的血泡呀,誰去撫摸身上的傷痕!”那時農場沒有拖拉機、沒有車隊,沒有住宅區,沒有旅店、沒有煙村……盡管是一片凄涼,干的是臟活兒累活兒,還吃不飽穿不暖,但是農墾人擁有一種人定勝天的干勁兒,擁有一種改天換地的大氣魄,這種干勁兒和氣魄的核心就是農墾精神。農墾人正是憑借這種可貴的精神,面對困難,無畏無懼,無事不成,無堅不摧,使得國營農場——在如林的帳篷里站定了腳跟!在農場的生活樂章中,青春耕耘、幸福勞動、歡樂收獲——永遠是美妙的強音!
路,平坦,得走;不平坦,顛簸,也得走;沒有路,遍地是荊棘,也要向前走。正是憑借艱苦創業的農墾精神,老一輩農墾人走出了一條開拓者的拓荒之路;現在,他們中的一部分人仍然在為農墾事業貢獻余熱。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農場聘請了一位養殖方面的老師傅。本來老師傅享受政策照顧已經內退了,然而當他回到家以后,寢食難安,倍感煎熬,心生回場打算。在家里度過了漫長的十幾個月后,終于逢良機,他便背上行囊,不日到場。乍一看,回場原因頗為滑稽,然而待我和老師傅相處一段時間以后,才明白了其中“奧秘”所在。
和老師傅相識算是一種緣分。老師傅姓張,大我20多歲,這可是名副其實的忘年之交。場里把我和張師傅安排在同一間宿舍,我便有幸和張師傅經常接觸談心,談過往時光,談學習和生活,談工作中碰到的困惑。
在那段日子,我看到他身上具有一種精神,一種干勁,一種態度:不服老的奮斗精神,老黃牛的工作干勁,樂觀的生活態度。用“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句古話來形容,最為貼切不過了。他早年是下鄉知識青年,那時被安排在軍糧城農場的養馬場,之后被調到了嘉立荷奶牛場。從一開始從事的種馬飼養,到后來的配種治療,養殖場的各種工作,他都干過,且能樣樣嫻熟。回想起當年的工作生活,我從他怡然的表情中看到了欣慰和樂觀;那農場情結一定深深地鐫刻在他的心間,給他的人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張師傅經常聯系老朋友,互相溝通信息,交流養殖經驗,還常常翻閱畜牧業雜志,了解行業前沿動態,不斷學習提高,來解決養殖中遇到的難題。比如面對疫情,各場采取哪些防治措施,難產時如何把胎兒順利接生出來,他還打算制作一種如何把死胎快速拖拽出來的器械,等等。
我不僅佩服張師傅過硬的技術,更由衷地欽佩他那種兢兢業業的工作精神?!案梢惶斓幕顑海椭肋@一個月的活兒;干一個月,就知道這一年干什么?!薄懊刻觳皇呛唵蔚闹芏鴱褪?,用心、認真、嚴謹地把每天的活兒做得漂漂亮亮的。”早上五點準時起來,晚上11點多還在車間看護幼崽。問及精神頭大的原因,“養殖業的特性叫你就得這么做,牲畜總得喂,得病總得治,這不能離開人哪!”由于多年從事養殖工作,再加上上了年紀,他也像其他老職工一樣,筋骨總隱隱作痛。記得有一天中午,他在給裂腳涂抹藥膏時,半開玩笑地跟我說,他年輕時候也是大汗腳,那時還用了很多辦法治療,但都以無效告終;現在上了年紀,腳都干裂開了,再也不用擔心大汗腳了,卻還得涂抹藥膏,否則就干裂出血。
時間真是神奇,能夠改變很多……但是,它不能改變的是農墾人對農墾事業的執著和熱情,而且隨著時光的推移,那情緣變得更深,就像美酒佳釀,沉淀的愈久愈加香醇!
擁有農墾一片天,農墾人生永年輕
這片神奇的土地是一筆永恒的財產,是農墾人生活的指針!少年,青年,老年……追憶似水流年,“我不曾寂寞,因為有你曾陪著我”(陳旭)。一月,兩月,一年,兩年……一干就是三十年,一干就是一輩子。這么漫長的光陰,足以把一個少年變成一位知天命之年的老者,足以令一座城市翻天覆地,足以讓一個小漁村搖身一變成大都市。農墾人用自己的雙手讓農墾的旗幟飄揚在祖國浩瀚的天空中,用奮斗的足跡把農場的名字播撒在祖國遼闊的版圖上。
這片神奇的土地擁有一種博大的情懷。觀照如今蓬勃發展的農墾事業,回顧走過的路,那種洗凈鉛華的字眼再一次激蕩你的心靈。當時光流走,地方面貌如山鄉巨變,空余一段美好的回憶,一份珍貴的感情。那種自然融合到農墾人血液中的農墾情懷,恰似雨水滲入泥土,潤物細無聲。它每年都要牽動著多少農墾人的心??!今天,人們已經不常使用“知青”這個詞語,“知青”也成了農墾事業初創時期的一個重要符號。但是,印刻著符號的那片土地還在,不因歲月的改變而消逝,不因社會的發展而荒蕪,它一直默默地、默默地為祖國的建設貢獻著自己的一切。
復雜的是變遷,很多人來來往往,在熱鬧喧嘩或平淡無奇的日子里穿梭;簡單的是永遠不變的農墾精神,依然有許多人借著農墾精神來透視這個世界的美麗……而農墾事業的主角,還在農場某個不起眼的角落里,繼續著自己一天的勞作,生活。風里夾雜著土地溫潤的氣息,煞是愜意,那是在農場特有的感覺。這種感覺一經歲月的沉淀便化成了農墾人特有的情愫。它融合了家的溫馨,自然的壯美,生命的厚重,歲月的平實,流淌在他們的血液里,使他們不會被憂愁蒙住眼睛,生命會因此而綻放絢麗的花朵。
擁有農墾一片天,農墾人生永年輕!
每個人都有一份人生履歷,農墾人也不例外。農墾人用自己無悔的青春填寫了一份沉甸甸的人生履歷。
他們,永遠年輕!
向老一輩農墾人致敬!
附注:
農墾精神,就是農墾創業者的精神,它是農墾人在開發建設農墾壯麗事業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高度的政治覺悟,崇高的思想境界,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和無私奉獻的核心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