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讀余秋雨的新作《山居筆記》(由文匯出版社出版),由寧古塔的流放到岳麓書院遍布中國大地,由魏晉到明清勾勒歷史幾千年,余秋雨訪歷名山大川,訪遍文明的蹤跡,去提升整個文明的力量。余秋雨的國人的膽略與能力,以一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人的眼光,去為五千歲的祖國母親號脈,中華文化能將各地華人聯系在一起,也使華人引以為自豪,同時為外國人所敬仰,以其博大精神為西方人所恐懼,以其豐厚的文化內涵而風靡海外。
由《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束,帶給我們精彩紛呈的絢麗詩篇,給我們掀開了精神的家園,文化的糧倉。他堅韌的探求精神,認真的求學態度,永無止境的追求,深邃嶙峋的思考使我折服,為寫這部書,他辭去學院的行政職務,十分純粹地,幾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僅僅這十一篇文章卻耗費兩年多的時間。
《千年庭院》中使人共鳴,以岳麓書院為起點,把朱熹的理學思想和所走過的辛酸歷程牽了一條凝重的線,充盈了貫穿古今的悲嘆,直指現代教育的弊端,為今日之教育現狀感到悲哀。指出教育是一種世代性的積累,改變民族素質是一種歷史久遠的磨礪,揭示出文化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一個王朝的背影》清朝康熙皇帝不同意修繕長城,需要“修則安民”在中華民眾心中修筑起一座不朽的長城,是一種歷史的進步。而到了清末,象征康熙不死之靈的熱河避暑山莊,也被時代無情地遺棄了,這是一種歷史的必然,也是社會的進步。不管怎么說,清朝的衰落帶有歷史的必然性。但由于個人的修養和體魄,還是出現了康、雍、乾三個盛世,這三個皇帝的共同特點——博學。博學才能知古曉今,才能對問題進行深刻的思考,才能使能力不斷提升,精神境界不斷升華。
(工農聯盟 馬振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