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黨委組織全場中層以上干部學習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后,為了加深對胡總書記講話的理解和對辛亥革命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我查閱了大量與關辛亥革命有關的資料,對于這一歷史事件,我們并不陌生,在上中學的時候,老師就給我們講辛亥革命的重要意義:它是一場資產階級的革命,推翻清王朝,結束帝制。但對這場革命的細節、前因后果知之甚少,當我進一步了解了辛亥革命后,對以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革命先驅們更是欽佩不已。
先驅們的愛國主義精神永遠激勵著中華子孫為振興中華、民族復興發憤圖強。“我中國欲獨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與世界列強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長存于二十世紀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為地球上名國、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那是多么震動人心的聲音。追隨這聲音,黃興、胡漢民、宋教仁、章太炎、徐錫麟、秋瑾、林覺民、俞培倫……這些革命志士,放棄衣食無憂的富裕生活,挺身而出,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林覺民“……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 秋瑾“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現在是和平年代,我們也經常把愛國掛在嘴上,把愛國模糊在心里,又有多少人能把愛國行為具體化?我個人認為,愛國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單單在非常時期才得以表現,在現實生活和實際工作中,都有展現平臺,雖然這個平臺產生不了轟轟烈烈的影響。我們每個人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具有自尊、自強、自勵的思想品德,為企業的發展、為社會的和諧貢獻一份力量,這不也是愛國精神的一種體現嗎?
堅守信念,愈挫愈奮。以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革命先驅們,為了“驅除韃虜 恢復中華”,前前后后舉行了數十次起義,一次次的募捐,一次次的血流成河,有時我都不忍再看下去,但屢敗屢戰的先驅們,尤其是孫中山先生“愈挫愈奮,再接再厲”,化悲痛為力量,他以飽滿的愛國熱情,遠涉重洋,長期奔走于革命活動,到處宣傳民主革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起共和而終帝制”。一路走來,播下革命的種子,為辛亥革命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歷經百年的奮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已經成為不可逆轉、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在新形勢下,我們每個中華兒女更應緊密地團結起來,繼承孫中山先生的遺志,為建設一個強大的中國而努力奮斗。
(工農聯盟 劉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