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祥:振聾發聵的吶喊——讀《魯迅箴言》有感
來源: 天津食品集團
2011年是毛澤東稱贊的“中國第一等圣人”魯迅誕辰130周年、逝世75周年。近讀三聯書店編輯的《魯迅箴言》,尤感這位文化巨匠語言的犀利與思想的深刻,確實是錦言紛至,妙語迭出,啟發智慧,激發情思。
該書所輯365條魯迅文字,集中揭露了中國特殊的文化染缸,“每一新制度、新學術、新名詞傳入中國,便如落在黑色染缸,立刻烏黑一團,化為濟私助焰之具,科學亦不過其一而已。此弊不去,中國是無藥可救的。”“科學不但并不足以補中國文化之不足,卻更加證明了中國文化之高深。風水是合于地理學的,門閥是合于優生學的,煉丹是合于化學的,放風箏是合于衛生學的。”(《花邊文學•偶感》)“外國用火藥制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外國用鴉片醫病,中國卻拿來當飯吃。同是一種東西,而中外用法之不同有如此。”(《偽自由書•電的利弊》)魯迅的神來之筆無情地揭露了中國特殊的文化染缸使科學與理性也變了味。
魯迅深刻批判了中國特殊文化染缸的種種表現:一是忘卻痛苦,“人們因為能忘卻,所以自己能漸漸地脫離了受過的苦痛,也因為能忘卻,所以往往照樣地再犯前人的錯誤。”(《墳•娜拉走后怎樣》)二是搗鬼有術,“搗鬼有術,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來無有。”(《南腔北調集•搗鬼心傳》)三是幫閑作惡,“幫閑在忙的時候就是幫忙,倘若主子忙于行兇作惡,那自然也就是幫兇。但他的幫法是在血案中而沒有血跡,也沒有血腥氣的。”(《準風月談•幫閑法發隱》)四是拒新排異,“中國太難改變了,即使搬動一張桌子,改裝一個火爐,幾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動、能改裝。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國自己是不肯動彈的。” (《墳•娜拉走后怎樣》)五是自欺欺人,“中國人是并非沒有自知之明的,缺點只在有些人安于自欺,由此并想欺人。譬如病人患著浮腫,而諱疾忌醫,但愿別人糊涂,誤認他為肥胖。”(《且介亭雜文末編•立此存照》)“中國人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這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滿足著,即一天一天的墮落著,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墳•論睜了眼看》)六是深于世故,“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吊客;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華蓋集•這個與那個》)“世故深到不自覺其深于世故,這才真是深于世故的了。這是中國處世法的精義中的精義。“(《南腔北調集•世故三昧》)七是求全責備,“中國人何以于舊狀況那么心平氣和,于較新的機運就那么疾首蹙額;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興之事就這么求全責備?(《華蓋集•這個與那個》)八是自滿陶醉,“小有勝利,便陶醉在凱歌中,肌肉松懈,忘卻進擊了,于是敵人便又乘隙而起。”(《集外集拾遺補編•慶祝滬寧克復的那一邊》)“自卑固然不好,自負也不好的,容易停滯。頂好是不要自餒,總是干;但也不可自滿,仍舊總是用功。要不然,輸出多而輸入少,后來要空虛的。”(1935年4月12日致蕭軍)九是維持現狀,“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里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愿意開窗了。沒有更激烈的主張,他們總連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三閑集•無聲的中國》)“體質和精神都已硬化了的人民,對于極小的一點改革,也無不加以阻撓,表面上好像恐怕于自己不便,其實是恐怕于自己不利,但所設的口實,卻往往極其公正而堂皇。”(《二心集•習慣與改革》)“中國人不但不為戎首,不為禍始,甚至不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驅和闖將,大抵是誰也怕得做。” (《華蓋集•這個與那個》)十是空談虛言,“空談之類是談不久的,也談不出什么來的,它終必被事實的鏡子照出原形,脫出尾巴而去。”(1934年12月10日致蕭軍、蕭紅)“事實是毫無情面的東西,它能將空言打得粉碎。”(《花邊文學•安貧樂道法》)
魯迅無情鞭撻了中國特殊文化染缸的種種劣根性,意在啟發鼓舞民眾的理性與勇氣,“對于群眾,在引起他們的公憤之余,還須設法注入深沉的勇氣,當鼓舞他們感情的時候,還須竭力啟發明白的理性;而且還得偏重于勇氣和理性,從此繼續地訓練許多年。”(《墳•雜憶》)魯迅對這一事業滿懷希望,正如他所講,“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吶喊•故鄉》)“希望是附麗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華蓋集續編•記談話》)他深情地呼喚著“中國的脊梁”——那些自古以來埋頭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為民請民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且介亭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他寄希望于“出于人間的猛士,洞見一切已改和現有的廢墟和荒墳,記得一切深廣和久遠的苦痛,正視一切重疊淤積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將生和未生。”(《野草•淡淡的血痕中》)魯迅以極大的熱情謳歌了踏著鐵蒺藜前進的戰士。
《魯迅箴言》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這位20世紀中國文化巨匠對中國社會的深刻解讀,確實是值得一讀的一部好書,是對魯迅130周年誕辰的最好紀念。 (奶牛中心 杜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