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了為黨的十八大獻禮的主旋律電影《雨中的樹》確實感人不已,至今耳邊還回蕩著劉歡演唱的主題曲——“沒有語言,卻是本讀不完的書。不是音樂,卻擁有動人的音符。風雨中洗滌出,藍天的情愫,生命把根脈深植在腳下的熱土。雨中的樹,平常得如同森林中的一草一木;雨中的樹,把人間最美的畫卷頌讀。”觀眾之所以會被吸引被感動,我覺得是因為:
一是影片演員陣容強大,傾力打造
這部由優秀導演尹力和編劇劉恒攜手打造的十八大獻禮的重點影片,匯聚了王志飛、丁柳元、劉佩琦、吳軍、王成陽、雷恪生、岳紅、倪大紅、王茜華、馬精武、賀小書等國內眾多實力派演員,片中不僅有堪比災難大片的洪水圍城的大場面,也有感人至深的情感傾訴和精神頌揚,還有原貌呈現的 “川東上河圖”,以原中共四川省萬源市組織部長李林森的生前故事為藍本,記錄了他平凡、短暫但卓越的一生。影片沒有把一個先進人物塑造成高大全式的人物,而是注重細節的刻畫,力求還原生活,追求質樸,演員表演十分細致、投入,演繹得非常生活化,李林森的扮演者王志飛說,為呈現李林森生命最后階段的狀態,“要瘦,要病態,20天幾乎不吃飯”。為了準確真實反映肝癌晚期患者的病變,人物臉部化妝進行相應的黃疸處理,臉色發黃,身體瘦弱,面色憔悴,肝部疼痛,術后排異反應轉氨酶陡升到300多,使得影片表現得更加準確、逼真、生動、傳神,通過演員的出色表演,影片的效果也非常出色。
二是影片切入視角獨特,親切自然
貫穿全片的兒子追尋父親生前足跡的線索是影片切入展開的獨特視角,兒子一次次與父親李林森之間跨越時空的對話生動、感人,既展現了李林森這個活生生的人物生活成長的家庭氛圍,更多的反映出李林森為了黨的事業、為了群眾的安危冷暖而舍棄了個人的小我、自己的小家,影片用兒子串聯起許多感人至深的場景,比如(1)李林森一家三口歡樂種樹的場面,溫馨的家庭氛圍表現得淋漓盡致。(2)李林森彌留之際,妻子、兒子的悲痛欲絕,抽泣不止,無法自拔。(3)兒子第一次與父親隔空對話的電影蒙太奇場景,為了完成跟父親李林森病重時的承諾,兒子回到了父親工作過的地方,站在一張簡陋的床邊,他仿佛看到了當時累倒在地的父親,聽見他說:“我太累了,累死了。”(4)兒子第二次與父親對話暴雨中的電影蒙太奇場景,當兒子站到父親搶險時的城墻上,“看”到了累得直不起腰的爸爸,這次爸爸對他說的還是:“我太累了,累死了。”兒子的視角不僅展現了李林森為黨為人民奮斗的一生,也預示著兒子被父親的偉大精神所感動,暗示著兒子對父親崇高品格的傾慕與繼承,對于展現主人公的偉大品格顯得更加富有感染力,畫面的展開更加自然流暢,不生硬做作。
三是影片片名寓意深刻,暗扣主題
電影《雨中的樹》所起的片名十分的新穎別致,其寓意就是經歷了風風雨雨的考驗,共產黨人百折不撓,猶如參天大樹巍然屹立。聯系到影片所表現的李林森作為一個普通平凡共產黨員的精神面貌,就像一棵雨中的樹,雖然不高大,但是挺拔;雖然不濃郁,但是深沉;雖然不粗壯,但是昂揚。正是因為經歷風雨,所以才更加挺拔;正是因為滿懷真情,所以才更加深沉;正是因為經受磨煉,所以才更加昂揚。“雨中的樹”代表著共產黨人的風范——扎根大地,不懼風雨,無比挺拔;情系蒼生,滿懷真情,無比深沉;牢記使命,經受磨煉,無比昂揚。“雨中的樹”是影片緊緊抓住并著力表現的一個意象,樹木(暗喻共產黨人)有了雨水(暗喻人民)的澆灌(暗喻共產黨人與人民群眾心連心)而茁壯成長,這個意象寓意著共產黨這棵大樹經歷了無數的風風雨雨而充滿了蓬勃生機,就像影片所反映的主人公李林森一樣,履職盡責創先進,立足崗位爭優秀,為民服務做表率,公道正派擔責任,改革創新當先鋒,清正廉潔樹形象。
四是影片刻畫真實感人,生動傳神
作為反映一個普通人平凡、短暫但卓越的一生,正如李林森四十二年的短暫人生一樣,影片的拍攝與發行同樣時間短促緊張,今年4月10日開機,6月23日停機,9月19日公映。但是影片卻不粗糙單調、平淡無奇,對主人公的描摹刻畫十分準確到位,選取了一些諸如下鄉買解放鞋、打摩的討價還價、泡方便面、小飯館就餐、救出被困老人后危房倒塌、抗洪救災累倒被強制輸液、夫妻倆在火車上緊緊相擁、醫院里忍痛背父親上樓、打乒乓球反復推拉、向妹妹李林霞解釋不能為其安排工作、青年積極分子圣誕聯誼會致辭、醫生勸說李林森安心養病等細節,塑造了一個有板有眼、有棱有角、有情有義、有血有肉、有聲有色的李林森,這些細小之處恰恰擊中了觀眾心中最細膩、最柔軟、最脆弱的地方,往往引起大家的情感起伏與心靈共鳴。主人公身上很多真實的點點滴滴融入反映到影片中,讓刻畫的角色真實起來、生動起來、感人起來,使得刻畫的人物呈現出立體化的真切感覺,正是這些細微之處描繪出了他由平凡到卓越的人生跨越,他用生命的厚度,彌補了生命的長度,形成了生命的高度,在平凡中體現出了偉大、崇高、卓越。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本厚重的值得尋味的書,這本書的作者就是自己。同樣李林森這本書也是他自己寫出來的,他燃盡了自己短暫的生命,寫出了對黨無限忠誠、對人民高度負責、對自己嚴格要求的壯麗篇章,展現了一種滌蕩魂魄、沖決心靈的美,赤誠真摯、素樸淡泊的美,忠誠執著、堅守奉獻的美。
影片中有許多讓人難以忘懷的情節,比如(1)李林森推薦一名堅守紫霧鄉十五年的鄉長時,與會干部并不認同李林森對紫霧鄉鄉長的推薦,李林森說:“我們看一個人不光看一個人說了什么,更要看他做了什么。你們都去過紫霧鄉嗎?他在那里堅守了十五年。我們不能讓老實人吃虧。”(2)一位官員為了升官行賄李林森未果,在吃飯時大發牢騷,正好被李林森聽見。李林森說:“空氣可以不干凈,水可以不干凈,但人心不行。人心就得在土里泥里受煎熬。”酒喝大了的官員回嘴:“我們血管里流的是血,腸子里流的是什么?你挖開給我看看,我就不行沒有半點腥味!”(3)李林森擔任市委組織部部長以后,探索創新“四評村官”模式,通過自我薦評、群眾相評、組織考評、公開競評四個步驟推舉村委會主任,67歲的老村長還想占著職位不讓賢,但公開競評僅得了六票,李林森勸說老村長支持年輕人大膽工作。(4)組織部在六樓辦公,病情加重的李林森上樓愈發艱難,肝痛得他邁每一步都要歇一會。中間遇到工作單位里唯一知曉他病情的辦公室主任,問起他要的臺歷,“正面是今年,反面是明年那種,我要把明年要做的事寫在上面,干一件勾一件,這樣我心里踏實。”辦公室主任忍不住吼李林森:“你這是為了什么呀!你就不能用剩下的時間陪陪家人!”李林森愣住了。(5)接近影片尾聲,病床前瘦骨嶙峋的李林森卻在擔心自己死得不是時候,兒子會因為傷心影響到功課,盤算著暑假的時候走就好了,傷心的時間也夠了。他感到對不起家人,這是他作為一個不久于人世的父親對孩子的一絲愧疚。正是這些難忘的細節推動著電影情節符合邏輯、合乎情理的展開,表現出主人公的責任心、公正心、淡泊心、關愛心。
李林森短暫的四十二年生命奏響了一曲“身先士卒戰洪魔、扶弱濟困獻愛心、甘于清貧重名節、公正用權不謀私、工作拼命抗死神、燃盡生命寫忠誠”的凱歌,影片藝術地再現了李林森的一腔熱血、一身正氣、一片丹心、一身坦蕩,為我們刻畫的這個典型實際上也是呼喚著千百萬共產黨員都能像李林森一樣,爭做“心中始終裝著百姓”的好領導、好黨員、好干部,像影片下鄉場景中打出的橫幅“群眾富不富,全靠黨支部;發展強不強,全靠領頭羊”那樣真正得到群眾的擁護,而不能僅僅是“看得感動,說得激動,回去不動”,要真正把觀影受到的精神上的洗禮、心靈上的震撼轉化為實際的行動,真正學習并踐行李林森這種為黨為民燃盡生命的奉獻精神,把自己放低一些、把群眾放在心里、把事業放在最神圣的位置,不受私心雜念擺布、不被功名利祿驅使、不為世俗親情羈絆,真正做一個無愧于時代、無愧于組織、無愧于人民的正直善良的充滿了人性光輝的人。
(作者為天津市奶牛發展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