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1994年9月出品的美國影片《機智問答》,該片根據美國五十年代最大電視丑聞案改編拍攝而成,當時“21點大滿貫”是美國最受歡迎的電視益智游戲節目,衛冕者查爾斯•范多龍成為全國知名人物,觀眾為其博學多聞的機智問答所傾倒,前任衛冕冠軍赫伯•史坦波懷疑電視制作人串通查爾斯•范多龍作弊,讓其輸掉比賽,心有不甘,國會調查委員會李察•古溫追查事實真相,終于引發極大震撼。
影片以李察•古溫的調查作為貫穿影片的一條紅線,展示了貧民出身的赫伯•史坦波出于生活所迫而參與電視節目的作弊,最讓人驚奇的是擁有傲人的家世背景、令人炫目的教育經歷、著名學府的學術頭銜、英俊瀟灑的外表的查爾斯•范多龍,為什么明明知道這是一個騙局而深陷其中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并不復雜高深,用《曾胡治兵語錄•誠實篇》講就是“人之所以欺人者,必心中別著一物。心中別有私見,不敢告人,而后造偽言以欺人。若心中不著私物,又何必欺人哉!其所以自欺者,亦以心中別著私物也。” 查爾斯•范多龍盡管比赫伯•史坦波具有光鮮、優勢、顯赫的身份、職業、地位,但是他也有自己的私欲、私心,就是走出父輩陰影、超越父輩榮光的虛榮使他選擇了參與欺騙電視觀眾。如果沒有這個貪欲,查爾斯•范多龍本可以守著自己光鮮、優勢、顯赫的身份、職業、地位,在著名學府執教一生,做到“靈明無著,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也就是說心中靈明光亮,纖塵不染,一切順其自然,無論做什么事,沒有來的不必苦心迎候,眼前正做的則專心致志,不夾雜其他的想法,已經做好的事便不再時常掛念。可是查爾斯•范多龍卻因為一念之差,失去了這種做人的悠然從容。但當他面對正義化身的李察•古溫時,他內心深處的良知讓他猶豫動搖起來。
影片最高潮、最動人的場景就是查爾斯•范多龍出席國會調查委員會的調查聽證,查爾斯•范多龍內心的良知戰勝了害怕恐懼,冒著身敗名裂的風險,在家人的支持下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誠實,他的坦白得到了大家的諒解。正如《曾胡治兵語錄•誠實篇》講的 “知己之過失,即自為承認之地,改去毫無吝惜之心,此最難之事,豪杰之所以為豪杰,圣賢之所以為圣賢,便是此等處磊落過人。能透過此一關,寸心便異常安樂,省得多少糾葛,省得多少遮掩裝飾丑態。” 查爾斯•范多龍終于在良知的幫助下戰勝了自我,勇敢地了做出“知己過失自認承,磊落坦蕩心常安”的正確選擇,一切的欺瞞遮掩都被拋到了腦后,做回了原來真實無妄的查爾斯•范多龍。
影片看到此處,我們應該為查爾斯•范多龍的勇敢而給予肯定,但是影片一轉,聽證會上的一位大法官卻說出這樣的話:“我認為,以你這樣的身份,雖然能夠認錯,卻不應該得到贊賞。”話語未落,聽證會現場一片掌聲。查爾斯•范多龍要為自己欺騙全國5000萬電視觀眾的過失付出代價,被開除了哥倫比亞大學教職,后來成為一個專欄作家。盜名欺世者最終難以逃脫道德的審判,無論他是多么的高貴、多么的聰明、多么的掩飾、多么的糾結,誠實是立世之本,《禮記•中庸》中教誨的“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值得我們每一個人信守終身。這就是影片給我的最大教益之處。
(奶牛中心 杜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