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中秋,這個中華民族傳統的佳節,對于中秋的由來,從戰國時代就有記載。我個人比較崇尚這種說法:人們同情奔月的嫦娥,說她飛進天上宮闕后孤苦凄涼,于是每年的八月十五之夜,人們就祭月,期盼仙子回歸人間?!版隙饝谕奠`藥,碧海青天夜夜心”,那永恒別離的滋味在今夜定會無限放大。難怪東坡先生要大發感慨:高處不勝寒??!
可以想象那一輪流淌過千年的時光、清清朗朗的明月,從遠古到今朝,圓了又缺,缺了又圓。她流淌過江南的水鄉,跋涉過塞北的煙塵,留給蕓蕓眾生多少風塵仆仆的思念,寄托了多少天涯旅人濃濃的鄉愁,讓多少久別重逢的喜悅掛上桂影婆娑的枝頭,又見證過多少悲歡離合蕩氣回腸的癡念……
月是故鄉明,自上高中起,我就遠離了親人,如浮云般的飄忽不定,仿佛侯鳥的人生。還記得有年中秋,一輪明月,寂寥地掛在天空,薄如蟬翼的云紗,在空中飄來飄去,慢慢地積淀成厚厚的一片云絮,正如我們漸漸地濃得化不開的鄉愁。于是,我們幾個同樣回不了家的女孩走出校園,來到學校周圍的河邊,月亮倒映在河中,粼粼的波光在河中泛起。落寞,不可遏制地包裹住了我們,鄉愁,瞬間泛濫。感覺未來的一切都似乎遙不可及,一切又似乎握在手中。而此時燭影搖紅下親人的身影定是忙碌而落寞的,我們寧靜的小村莊定是在蔥郁的綠色中掩映著,圍著村子的池塘里,沉鱗競躍、銀波蕩漾,自然別有一番景致吧。
隨著時間的推移,季節的轉換,我也懷著父母的期望走出了大山,走進了大學校園,畢業后更是離開了家鄉,到天津這個大都市落地生根,過著衣食無憂波瀾不驚的悠閑生活。
中秋之夜,我又一次習慣性地臨窗面南而立,此時此刻,我想起來唐代詩人張九齡的望月懷遠的詩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心里想著天邊的這輪明月,思念著遠方的親人。回憶舊時光,故鄉頭頂上那一輪圓月,正照耀著老家的小院。皎潔的月光在今夜照深了父母臉上的皺紋,照花了雙親期盼的眼神,也照白了他們頭頂經過滄桑由黑轉白的銀發。
數不清多少次午夜夢回故鄉,夢回故宅,門前幾株老樹,是否因歲月的侵蝕落下滿目瘡痍的舊痕?今夜,有多少人與明月共享天倫?有多少人在異鄉漂泊不定?有多少人借著那根窄窄的電話線,在耳邊輕傳著無限的思親之情……
只可惜今夜的天津沒有我期盼的月亮,心中不免有些許失落,些許惆悵,畢竟,今夜的月光于多數人而言有著特殊的意義。不過有位朋友說得好,看得見與看不見,月亮都在心中,不是嗎?
唉,有一種無奈叫似水流年,有一種惆悵叫離親背鄉……
(嘉立荷 張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