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是農場的一名退休工人,由于長期在菜園勞作,身體硬朗而勤快。父親一直在農場居住,記得小時候,住的是平房,他在上班之余就開了塊地種點菜,既方便家里吃菜又能省點錢。八十年代初,我們一家住進了農場蓋的樓房,但父親種菜的習慣沒有改變,他就在河溝的邊沿處開墾種菜,工作之余菜園就成了他的“休閑”之地。到了九十年代,他還試栽了草莓,讓我第一次感覺到“好吃不在褶”上:自家種的草莓雖然品相不好看,但味道很正,很甜。每當父親看到我們開心地享受著他的勞動成果時,心里甭提多高興了。
父親退休之后,去天津農業示范園區補差,在那里他開闊了眼界,接觸到各式各樣的蔬菜,回家后就把自家菜園當成了試驗田,根據土壤、水質和溫度的要求,種上了不同的蔬菜作物,單說小西紅柿就有十來個品種,現摘現吃,個頭不一、顏色多彩的西紅柿,著實讓我們過了把癮。2004年8月,《天津工人日報》記者為報道農業示范園區的研究成果,還配了一張照片。照片上父親頭戴草帽,肩上搭一條毛巾,正彎腰抱起一個40多斤重的冬瓜,臉上掛滿了豐收的喜悅。
現在父親70多歲了,賦閑在家,但仍然忙碌在自家的菜園里。菜園的規模也越來越大,不光種蔬菜還種上了花生、玉米、豆子、芝麻等,每當收獲時全家出動,一干就是多半天。父親也累的出了汗,但他的臉上始終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工農聯盟 劉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