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我加入了農(nóng)場小菜園行列,遂與菠菜為伍,與韭菜比鄰,與一棵未長成的棗樹作伴。每有時間,我便翻地,栽苗,培土,澆水,除草……經(jīng)過雙手一番打理后,小菜園竟然變得有三分模樣了。
菜園位于農(nóng)場生活辦公區(qū)后面,四方形狀,約有兩畝地大小,其中間是一狹長水塘,水塘邊散長著些苦菜、薺菜、蒲公英、夏枯草之類。菜園北邊半畝大蒜,蒜葉綠如翡翠;南邊是三分地的小蔥,蔥桿青青挺立;東邊是辣椒茄子西紅柿,眾苗迎風點頭;西邊是黃瓜豆角西葫蘆,才露小小芽尖。菜園南北都緊鄰房屋建筑,東邊緊挨著水泥路,并與路有一條排水溝相隔;西邊一直到院墻,墻腳原先荒蕪,雜草叢生,于驚蟄時被我開墾出來,種上了生菜芫荽油麥菜,頓顯生姿。菜園這頭綠化帶貓影穿梭閃動,那頭庫門外狗狗“站崗放哨”;畦壟中,蝴蝶蜜蜂時時舞,喜鵲燕子自在啼……整個菜園成員眾多,好不熱鬧。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種菜不知學問深。這里面,我認為天時、勤勞二者缺一不可。其一,栽種要掌握準確時間,天時第一,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其二,勤勞是豐收的保證,絕不可懶惰。走過清明谷雨,絲毫不敢怠慢,生怕黃瓜籽不發(fā)芽,擔心茄子苗栽不活。這半月氣溫走高,土地升溫,小菜園趕上春旱了。按照當?shù)厝说恼f法,此時頻繁澆水對蔬菜生長不利,因為地表溫度高,地下溫度低,水過處,地溫下降,不利于種子的萌發(fā);加之菜園土質(zhì)為堿性,一澆水,土壤中的堿氣上來,不利于青苗生長,而且漫灌過的菜畦在連續(xù)的晴天風天易于風干板結(jié),同樣不利于種子和嫩苗的生長。可是不澆地,嫩芽又著實不容易鉆出頭。后來,我總結(jié)出“澆水后地半干及時耪”的經(jīng)驗,讓土中的堿氣走掉,利于菜苗根系呼吸。這樣,反反復復好幾次,半月余,勞動量不少,回過頭一看幼苗還是那么一小截。心想要是逢上連陰天,空氣濕度再大些,最好細雨綿綿,土壤濕透,嫩苗喝足,如何不會青青如也呢?谷雨都過了,眾菜苗正亟需雨水的時候,老天怎么還不下雨呢?正發(fā)愁之際,雨來了。
這雨來的恰到好處。在你盼雨盼得稍有急切之時,它便來了。待楊柳飛絮,刺槐花開,大地眾物盼雨之際,它才來湊熱鬧。這下好了,鳥雀歸巢,空余雨聲,小菜園沉浸在一片霏霏細雨里。春雨貴如油,感受最為真切的莫過于菜園眾成員了,也包括我在內(nèi)。
正所謂,種菜菜苗矮,盼雨雨花開;勤勞有天助,豐收菜園來。
(潘莊農(nóng)場 張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