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淅瀝瀝的春雨過后,清涼的空氣里彌漫起春天的氣息。我仿佛觸到了泥土芬芳的味道,嗅到了草木歡快的呼吸,又到了挖野菜的時候,該活動活動筋骨融入大自然中區。趕緊脫掉尖細的高跟鞋吧,換下瘦身的衣裙,卸下時尚的皮包,摘下璀璨的珠寶,這些城市里的面具,田野不需要,野菜不需要。最好粗衣布鞋,素面朝天,也好在自然的風情中找尋澄澈的心靈。
挖野菜,曾幾何時,只是為裹腹而勞碌的無奈之舉。饑腸轆轆的父輩們,是絕然體會不到其中樂趣的。而在我的童年里野菜,不再是灶間的主菜,更多是家畜的零食。挖野菜,也變成我童年快樂生活的一部分。挎一只篾編小筐,執一把鋒利小鏟,呼朋引伴,三五成行。常常是上學前就把工具藏好,放學后先不回家,挖筐野菜再說。與其說是為家畜找糧食,不如說自己想好好瘋一把。一群小伙伴在田野里跑跑鬧鬧,拎著菜筐土里滾草里爬,跑累了,就坐在田間地頭,或躺在蒼中帶黃的茅草叢里曬太陽。春天、草地、孩子,渾然一體。
為了心中的那些野菜,也為了紀念童年的那段時光,我常在中午休息時喊上一些與野菜有緣的同事,來到單位附近的野地里,盡情挖掘,吃不吃無所謂,只為享受這一過程。對于什么地兒長什么野菜,什么野菜可以上餐桌,農村長大的我是輕車熟路的,并樂于當同事眼里的“專家”,當他們模棱兩可找我來鑒定時,是我最樂意效勞的時候了。
在我眼里最受青睞的當屬薺菜。土地剛松軟呢,薺菜,這種可愛的小精靈,就亟不可待地鉆出來了,繁星點點般,或疏或密,灑了一地。樹林里,山路旁,地畦間,土壟上,只要有土的地方,都有它們的身影。多齒的葉片上,覆了一層灰白絨毛,灰頭土臉的模樣掩不住骨子里的濃綠。也有更機靈的,躲在石頭或樹葉下避風,怯生生、悄悄然探出鮮肥綠嫩的腦袋來。
看到它們,一種沒有經過耕耘就喜獲豐收的狂喜即刻充盈心頭,叫我產生一種動力,一改往日的慵懶,薺菜挖好后擇菜的功夫更大,每每干到深夜,眼睛發澀手指發麻腰酸背痛也在所不惜,家人以此調侃,說我做別的事要有挖野菜的勁頭,定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我是不忍挖蒲公英的。它擠在草叢里很不起眼,普通得象田間的土塊,更象蕓蕓眾生里的某某。而且根部很深,一鏟就容易散架,不能整株變成我的戰利品。有時候鏟下去,免不了被葉片“正當防衛”,刺得痛癢,有時還沾得滿手漿汁,非常難洗。無奈兒子對它情有獨鐘,我也只好用鏟子在野地里“大興土木”了。這種野菜根是苦的,葉是苦的,但是消炎敗火啊,清水洗凈后切成寸段兒,拌上香油味精,加上鹽少許,一道苦鮮爽口的野味小菜就成了。
野菜沒有油亮光鮮的姿色,土里土氣,但如今卻如魯迅筆下拴了紅頭繩銷往日本的大白菜,總能賣個好價錢。在推崇健康講究營養的今天,野菜似乎成了能夠祛病健身的美味佳肴,于我卻是回味的成分較多。在我看來,吃野菜,就象肌膚相親了遠方的故土,靈魂也升華凈化了似的。
如今遠離家鄉數十年。我的鄉音,我的眼神,我的微笑,早被城市的喧囂繁華所淘洗,找不回一絲鄉土的影子。只有我珍藏的一角心靈,陪伴著那些野菜,年復年,日復日地延續著純樸的生命本色。
春日里迎著朝陽,睜開雙眼,每天我都會問自己一句:今天,你挖野菜了嗎?
(嘉立荷 張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