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每年的4月23日確定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今年是世界第19個讀書日,其主題是:地球與我。主旨是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們,無論你是年老還是年輕,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有,無論你是患病還是健康,都能享受閱讀的樂趣。用我們中國人的話講,“讀書是福”。
大家有時會感覺到社會上一些道德現象令人難以容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讀書;或者是讀書而不與修心﹑修煉自己﹑修養自己結合起來。讀書只是讀到書本上的文字,卻沒有讀到心靈,更沒有讀到心悟。
《道德經》講的就是“道”和“徳”。對于中國人而言,道德就是一種信仰。幾千年來凝聚中國人力量的,不是宗教信仰,而是道德。老子說,“道之在天地叫做道,在人身上就叫做徳”。在當今社會,由于價值觀的混亂,導致道德的缺失就尤為重要了。因此尊重傳統,回歸我國傳統文化,就需要我們讀書。
最近在高校發放的一份調查問卷結果顯示,37.86%的大學生每天閱讀時間不足一小時,10.71%的大學生幾乎不看書,每天閱讀超過2小時的僅為13.57%,每年讀書不超過10本的占了45%,這其中還包括了情趣化﹑快餐化﹑功利化﹑沒目標缺頭緒的相關書籍。本該是“讀書人”主流人群的“天之驕子”卻吝于把時間分配給讀書,更何況普通人了。
在中國歷史上,把民眾行業分為士﹑農﹑工﹑商四等。任何人出身于“耕讀世家”往往引以為傲。“讀萬卷書”乃是極言多讀書,這是我國古代先賢的一種求知模式,亦是古人實現自我修養的途徑。讀書能跨越時空,讓古今中外的思想訴之腦海。讀書而有益,多讀書而博知,這是無數有成之人的經驗之談。
讀書提倡“精博雙修”,只精不博會一葉障目,而只博不精則好似一張很大的薄紙,禁不起風吹雨打。“博讀”要求我們廣泛地涉獵各種類型的書籍著作,而“精讀”則要求我們在廣泛地閱讀的同時用心思考,學而不思則罔 。
讀書更提倡“心悟”提倡“力行”提倡“有恒”。特別是我們管理工作者,既要用“心讀”更要用“心悟”,悟出精髓,悟出真諦。“力行”就是實力的踐行。知一句便行一句,天下事知得十分,不如行得七分。領導力的成長本身就是一種踐行的功夫,光讀書﹑光思考﹑而不踐行,只能是眼高手低,空長一身指手畫腳的本事而已。其次是“有恒”,領導力不像普通的技能一樣,學習以后馬上就能見效,它是一個修為的過程,是一個潛移默化的成長過程,需要的是十幾年乃至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稻盛和夫曾說:“把平凡化為非凡是持續”。領導力的成長需要一個“磨練心智﹑提升心性”的過程。
孔子把領導力的展開分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三個階段,“修己”才能“安人”,才能“安百姓”。換言之,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海河乳業 宋建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