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提高、觀念的改變,年味越來越淡了,尤其是對守家在地的人來說。但對于每個離開家鄉的人,一家團聚的傳統觀念,還是很濃烈,造就了一年一度盛況空前的春運:在短短的40天里,有20多億人次在流動,真不知給海、陸、空交通工具造成多大的壓力?這不僅讓我想起了30多年前的春運。
那時,我的父親在天津農場工作,母親和我們姐弟三人在老家,每年父親過年才回家一次,十幾歲的我便承擔起到車站接父親的任務。我那時特盼著過年,雖然老家的物資匱乏,但過年還是挺講究的:穿新衣、戴新帽、吃得好、玩得歡,今天這里看舞獅子,明天那里逛廟會,正月十五前,全村男女老少都賦閑在家,時不時的放一些小鞭炮,更增添了節日的氣氛。再就是父親回家過年,每次都是滿載而歸:農場自產的稻米;天津的醬油;還有帶著酸味的大面包和五分錢一袋的大米花……這些對我都充滿了誘惑,現在人們回家過年很少帶這樣的年貨了。
雖然當時外出的人沒有現在多,但交通不發達,回家過年照樣是一件筋疲力盡的事。父親坐早晨第一班公交車,到站后手拎肩扛著兩個大袋子,步行近3公里才能到火車站,一百多公里的路途要五個小時才能到達。下了火車轉乘長途汽車,大概三個多小時才能到站。我便早早地等在那里,等司機師傅把行李從車頂上一件件卸下來,我幫父親將行李捆在自行車上,父親艱難地騎上自行車,一路顛簸地凱旋了。回家過年的辛苦自不用說,一切都為了三十晚上的那頓餃子。
現在,交通方便了,出行的人是越來越多了,身在異鄉的人們,每到過年還是樂此不彼的奔向家的方向,辛苦并快樂著,這也許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所在。
(宏達公司 劉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