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午節有許多別稱:端五、端陽、重五、詩人節等,不可盡述。名稱有異,但各地過節的習俗同多于異。時至今日,端午節在我國尚是一個十分隆重的節日。
端午節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由于我國地域博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各地不僅產生了相異的節名,也產生了相異的風俗。其內容主要有:掛鐘馗像,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賽龍舟,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由來種種,但人們最為推崇的是紀念屈原一說。唐詩人文秀有詩:“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美辭令,倡導舉賢任能,聯齊抗秦,因其不能隨波逐流,遭到貴族子蘭等的排擠,遭讒放逐。流放期間作《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后人感念其德,盛贊其辭,惜而哀之,故端午節又稱為詩人節。后楚國破,屈原愛國情深,不忍他往,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后,綴石投汨羅江身死。
屈原死后,楚國人民悲痛異常,士人憑吊,漁夫打撈他的尸身,人們怕魚龍蝦蟹損毀屈原尸身,將面團、雞蛋等食物投入河里喂飽它們。為免蛟龍傷害屈原,醫師將大罐雄黃酒倒入江中,意欲藥暈蛟龍;為使面團等物不被蛟龍所食,人們用樹葉、竹筒將他們裝起來,外纏彩絲,漸漸發展成了粽子。
此后,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的習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因地域文化不同,端午又衍生許多別的習俗。
龍舟競渡古時盛行于吳楚,旨在追趕拯救屈原或驅逐魚群,以免其吞吃屈原尸身。賽龍舟除紀念屈原外,人們更賦予了不同寓意。江浙一帶劃龍舟,兼有紀念女革命家秋瑾之意,秋瑾擅長詩、詞、歌、賦,于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就義,故人們與詩人節一并紀念。貴州人民賽龍舟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谷豐登。云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
端午節吃粽子由來已久,粽子又名角黍。時至今日,端午前后,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
掛鐘馗像,懸掛菖蒲、艾草,佩香囊等習俗意在避邪驅瘟、襟頭點綴,鐘馗系民間傳說中惡鬼,喜食魑魅魍魎;菖蒲、艾草含揮發性芳香油,能驅蚊蠅;香囊清香美觀,五色絲線系成,為婦幼喜愛飾品。
端午節還有紀念春秋伍子胥、東漢孝女曹娥的意義。伍子胥被吳王夫差迫害,五月五日草革裹尸投江;曹娥五月五日救父投江。學者考證,端午節系百越族祭祖節日。因百越民族逐漸融入漢族,此風俗也得以流傳。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時逢佳節,聚首嘗鮮,遙追古圣先賢,豈無感慨! 有一種粽子是棗餡,棗棕與“早中”諧音,如果即將迎考,不妨趁早食之,好運或即臨之。
(農墾房地產 王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