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學生,是教師,也是面塑藝術家。
1998年張亞杰從二商校烹飪專業畢業,帶著對面塑技藝的一腔熱愛,踏上了艱辛的拜師之路,天津、上海、北京……都留下了他努力的足跡,1999年開始跟隨全國面塑領軍人物王玓老師學習面塑技藝。如今,他又帶著這份面塑情結回歸校園,將這份技藝傳授給二商學子。
面塑的創作,需要十分的投入,由于體積小,手中的刀要準確精心;由于易風干,擬定的手法要麻利快捷。無論纖細的眉眼、頭飾,還是優雅裙裾的圖案,千變萬化的衣紋,張亞杰都力求形神畢現,靈動斐然。正如《花香》中的侍女,展眼舒眉、長裙飄舞、體態婀娜,很有感染力。《福壽雙全》中的老壽星,構圖大氣、細節生動,生動的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從事面塑創作17年來,他用小小的面團制作出了成百上千件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如今,他已經帶著面塑技藝進了課堂,出了國門,希望這門古老藝術能傳承下去。
2016年春節,張亞杰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塑的傳承人隨同文化部出訪俄羅斯、羅馬尼亞,與各國人民共度歡樂春節、共享中華文化。當張亞杰攜其代表作《吉慶有余》等亮相俄羅斯察理津諾博物館。展位前人來人往,絡繹不絕,敬業的俄羅斯記者不愿驚動他精巧的作品,寧愿跪在地上取景拍照;當地的小女孩為了爭取最后一個互動教學名額,努力的表達自己的愿望,他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架起了一座中外友誼的橋梁。
楊柳青木板年畫、風箏魏、泥人張彩塑、剪紙、天津毛猴、周氏宮燈、蔡氏貢撣……,一件件精湛的中國傳統藝術品,引起眾多海外觀眾駐足欣賞,也讓他從這些老一輩藝術家的身上深刻體會到了他們對于藝術的執著、對于手藝的傳承、對于傳承的嚴謹。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2016年新春被刷爆朋友圈的那部《把樂帶回家之猴王世家》微電影,它承載了一個四代相傳的“猴王世家”對于戲曲文化的堅守,對“苦練七十二變,才能笑對八十一難”猴王精神的發揚。
同樣,“讓更多的的中國人愛上民族的藝術。”這是張亞杰在教學過程中的堅守,也是對中國非遺項目的堅持,他通過不同的教學方式,塑造不同時代的面塑人物,好似《忠義千秋》中的關公,少了青龍偃月刀,多了幾分百折不撓、義膽忠肝,小小面團捏揉功夫里的創新,是他對仁、義、禮、智、信的深刻理解,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追求,為的是讓面塑的技藝在傳承與創新中生生不息,讓中華傳統文化在堅守與傳承下薪火相傳。
(二商校 唐巨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