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29、30日,平津相繼淪陷,日軍以鈴木第十一混成旅團、酒井第一混成旅團、川岸第二十師團一部及板垣第五師團等約7萬人進攻南口,中國軍隊第七集團軍所部湯恩伯第十三軍、高桂滋第十七軍等6萬人沿南口長城沿線迎敵。這場戰役從日軍8月8日進攻南口,到9月1日中國軍隊撤出長城沿線,歷時20余天。其中有18天的陣地爭奪戰,中國軍隊傷亡33691人,日軍傷亡15000余人。
12年前的一天,北京市昌平區的楊國慶偶然發現了戰爭的痕跡,再次將南口戰役拉回人們的視野。12年來,他走遍了曾經的戰場,搜集了兩千余件戰爭遺物,走訪了當年的抗戰英雄,并為去世的英雄樹立了抗戰紀念碑。
熟悉楊大哥的人都知道他有一個綽號:“老山羊”。一是源于他有山羊那股一直往前沖的執著勁頭,“哪怕懸崖峭壁上有巴掌大的地兒,為了山上的一片綠葉,它也敢于冒險站上去”,二是他喜愛登山探險。1999年,楊國慶夫妻二人在昌平開辦了自己的小店——亞東熟食店,對山有著特殊感情的他還開辦了昌平山羊戶外俱樂部。2005年的一天,楊大哥和朋友去流村鎮長峪城村的頂峰古長城旅游時,無意間發現在海拔1400多米的城樓上有許多彈孔,從城樓上往下看,有許多像人工挖的壕溝。他從當地村民的口述中,得知這里曾經發生過著名的抗日戰役——南口戰役。從此,楊國慶開始了新的探尋,并一發不可收拾,成了一個研究南口戰役的農民專家。
8年挖出殘片兩千余件。來到亞東熟食店地下室的兩間屋子,右邊屋子里按照戰爭陣地,分列不同的展區,大大小小的展柜里整整齊齊地擺滿了子彈殼、炮彈皮、防毒面具、銹跡斑斑的鋼盔與軍用水壺等,屋子中間是兩張南口戰役的復制作戰圖。看著這些,會讓人肅然起敬。
楊國慶和南口戰役結緣后,一有時間,除了必備的金屬探測儀、鐵鎬、繩索和地圖外,他還會帶上照相機、攝像機和錄音筆,開始了“探寶之旅”。他用壞了4個探測儀,挖出了兩千余件戰爭殘片、遺物…… 每一件殘片及遺物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楊大哥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帶有彈孔的鋼盔。鋼盔的前面,兩個彈孔清晰可見。楊大哥指著一個彈孔說,“由此可以推斷,咱們戰士在英勇奮戰時,受到兩顆子彈致命的攻擊。” 說到這里,楊大哥幾度哽咽。
這12年探尋過程中,楊大哥也在老鄉、村民手中花錢買回了一些遺物。他先后展示了一柄日軍刺刀、一個日軍頭盔。說到日軍刺刀時,那是在一個老鄉手里購買的,他出去探路經過一個老鄉家,看到這柄刀,第一眼就斷定為日本刺刀。他說,老鄉當時撿到這刺刀時,看著比較鋒利,就把刺刀分成2半,加上刀柄,用來殺豬宰羊了……更讓楊國慶哭笑不得的是,日軍頭盔被老鄉拿來做成了水瓢。楊大哥說,“這些遺物是那么得珍貴,它們記錄了那段歷史,是戰爭的見證者,一定要好好地保存!”
自立紀念碑,心系“博物館”。 2009年8月8日,在南口戰役打響72周年這天,經過將近6個小時的艱難爬行,楊大哥和熱心“驢友”終于把刻有“遲來的豐碑”五個字的碑立在了一三九零高地黃花坡戰場上。截止到2016年7月16日,算上一三九零高地、八五零高地、于營長墓碑和橫嶺城橫嶺村第四師紀念碑和第七十二師陣亡將士紀念碑,以及髽鬏山戰役紀念碑,楊大哥已經在南口戰役的遺址上豎起了六塊墓碑。
2012年9月初,楊國慶聽說在南口抗日戰役遺址發現了疑似烈士遺骸。據統計,遺骸一共126塊,雖然不是人體骨骼全部,但已是目前發現最完整的。在遺骨旁邊,挖掘出一枚青天白日的帽徽、扣子。楊國慶推測這具出土的遺骸為戰死的中國士兵。楊國慶與志愿者們買了棺材,把收集到的骨骸裝殮好搬運下山,暫時把骨骸埋在黃花坡戰地。為了進一步確定遺骸的真實身份,遺骸封存前楊國慶留下了遺骸的幾顆牙齒,想找相關部門做些技術分析。“如果能最終確定遺骸身份,將有助于我們走近這段歷史。”
楊大哥說,這些對他震撼很大,如果死者是中國士兵,他就是為抗日為國捐軀的烈士,應該得到安息。他希望犧牲的中國士兵都能夠好好地長眠于此。他的最大心愿就是建一個博物館,讓史料和遺物能夠更好地保存。
(利民調料 劉凱)